2)第九十五章 水冷结构_汉末第一兵法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器的匠人,没见过蒸馏过程,见过蒸馏过程的下人,又不知道蒸馏器内部构造。

  技术不能统合。

  下人们弄了多半桶“酒”,酒虽酸涩不已,淡如清水,但好算还有个酒味,弃之可惜。

  下人们咬牙喝了两碗,又继续帮李孟羲干活了。

  盛酒器清空了,再次蒸馏,李孟把酒坛里的烈酒,几乎满坛烈酒,一股脑倒入陶缸。

  然后,同样的流程,缸沿倒点水,拿碗一扣,水密封。

  接着,继续烧火。

  因为只是一坛烈酒,体积不大,所以,再加热蒸馏,很快。

  陶缸下,木柴汹汹燃烧,不一会儿,从出酒口那里,就有小股的酒流了出来。

  李孟羲拿着水瓢,不停的把凉水去淋冷凝器外的铜片,这是给冷凝器降温的过程。

  在此过程,李孟羲皱眉发现了问题。

  好像用水淋浇外部铜片的方法,似乎降温效率太低了。

  如果是铜片泡水里,一直降温,那么,降温效率就高多了。

  可是,再一看这个跟炼丹炉一样的冷凝器,散热铜片如翅膀一样上下左右都是,要想都泡在水里,整个都得泡水里。

  这样以来,出酒口就一样浸入水中,会被水倒灌。

  要么就拿木塞堵住出酒口,整个坛型冷凝器直接放冷水里,等一段时间再从水里拿出来。

  这样以来,却就无法看出酒快慢,无法判断酒是否出完了。

  最终,酒蒸的差不多了也不知道,那边继续烧,到最后,水蒸气又过来,又混到酒里了,这蒸了个锤子。

  临时设计的这个炼丹炉形状外部散热的冷凝器,实属不行。

  水浴法比淋浇法冷却效果强十倍不止,后边再做新的蒸馏器,必须得用水浴法,就是说,冷凝结构,得泡水里。

  可如何给泡水里呢。

  李孟羲想到了,马克沁机枪的水冷结构。

  就是说,不要坛型的冷凝结构了,而是,让现在的陶导流管,换成金属管,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导流管本身,就充当冷凝器。

  而散热结构,正如水冷机枪一样,在金属导流管外边,外边再套一层装水的结构。

  这个结构可以上下开口,以便上边加水,下边放水,方便换水。

  想来,金属管的话,古代加工起来好像有些难度。

  要么是铸造,要么就把铁砸成片,弯起来卷成铁管。

  这还是单层铁管。

  若是,如马克沁一样的双层套管结构,李孟羲一想,觉得难度可能会极大。

  而若是,外层套管还是用陶土的,倒是方便了一点。

  还有,此水冷结构,倒不必真的把导流管全部包裹起来,只用在某一段有水冷结构,便能有效散热。

  热是传递的。

  让李孟羲觉得是问题的还有一点,就是,如果冷凝结构只是导流管的话,那么,酒精蒸汽只有和导流管壁接触到的那部分会液化,是不是就意味着,好多酒精蒸汽未来得及液化,就顺着导管跑掉了。

  然后,从出酒口出来,未液化的酒精蒸汽,直接散到空气中了。

  这依然是一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李孟羲眉头紧皱。

  或许,可以用增大接触面积的方法,比如,把导流管做的长一些,使酒精蒸汽充分冷凝。

  亦或是,在导流管中,加一些横七竖八的珊栏,作用一样是增加冷凝接触面。

  后一个想法,自然不成,在纤细的导管中加乱七八糟的栅栏,加工难度太高了。

  请收藏:https://m.huhlo.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