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百二十二章 殿试_苏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里的郁结,可想而知。

  直到看见六百多进士在殿上奋笔疾书,赵顼的心情方才好过了一些,这两年大宋总算是开始有了些起色,对外也开始扩张,所谓西边不亮南边亮,新宋洲的发现不算,光交趾那边,就整整多出了四路之地,外加半个海峡。

  想到这里,便想到这次交趾郡也送来了十几名考生。

  多数都是酱油党,但是有两个听说不错,举进士的名次都在上游,便信步由之地在殿中巡视起来。

  交趾郡的士子不难找,看靴子边和腰带就知道。

  苏油为了给交趾郡士人打气加油,赠送了全套的赴京仪程,就好像当年大理玄香太守送自己礼物一般,给士子们备下了全套装备,衣冠,靴带,笔墨纸砚,每人还给了十贯钱。

  所以交趾士子们的靴子底是地丁硫化胶的,防雨防水的高档货,形如牛筋,被称为“牛筋底”。

  赵顼自己也在穿,当然认识。

  还有就是腰带,玳瑁和犀牛角在大宋是高档货色,在交趾郡也就是那么回事儿,因此别看只是交趾举人,苏油给他们的腰带,也是玳瑁和犀角为装饰的。

  再加上价格还没有起来的翡翠环佩,这身份一眼就能看出来。

  杨莳已经忘记了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认真分析试题。

  来到大宋之后,他遵照苏油的吩咐,低调低调再低调,除了考试做题,连交游都免了。

  好在嵩阳书院里都是高才,光和邵伯温等人切磋琢磨,也让他受益匪浅。

  一句诗经,有多种解读方式,揣摩出主考官出这道题的本意,才能获得较好的名次。

  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此三者必雅言。

  为什么呢?好多种解释。

  首先就是“重正”。《四书考异》:“古者,学礼行礼,皆有诏赞者为之宣导,使无失错,若今之赞礼官,其书若今之仪注。于此而不正其言,恐事亦失正,故子必雅言也。”

  再深入一下,郑康成曰:“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故不可有所讳。礼不诵,故言执。”

  第二种理解,则是“明达”。

  《论语正义》曰:“周室西都,当以西都音为正。平王东迁,下同列国,不能以其音正乎天下,故降而称“风”。而西都之雅音,故未尽废也。夫子凡读《易》及《诗》《书》、执礼,皆用雅言,然后辞义明达。”

  《论语骈枝》则曰:“《诗》之有风雅也亦然。王都之音最正,故以‘雅’名;列国之音不尽正,故以‘风’名。王之所以抚邦国诸侯者,七岁属象胥,谕言语、协辞命;九岁属瞽史,谕书名、听声音。正于王朝,达于诸侯之国,是谓雅言。雅之为言夏也。”

  理解到这一层,这道试题就有点意思了。

  雅言,隐藏的意思,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主考官的意图,应该是让考生

  请收藏:https://m.huhlo.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