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湖_苏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苏油求到了小天师和道隆大和尚那里,道隆大和尚介绍了杭州一个医术通神的高僧,元净法师给他。

  真是高僧,又高又瘦。

  “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

  元净法师答应治疗,不过有个条件,就是小苏迨必须出家为僧。

  于是苏轼又将苏迨背到庙里。

  “于观音前剃落,权寄緇褐。”

  元净法师为小苏迨摩顶剃度,估计还有导引什么的,然后神奇的灵异事件发生了。

  “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这就不但能走,还能跑了!

  苏迨痊愈之后,苏轼买了度牒一道,将苏迨赎身,同时“剃度一人,仍告于观音前”,以此人为苏迨的替身。

  并“舍绢一百匹,造地藏菩萨像一尊”供奉起来。

  一家人如今说起这件事情,都是既唏嘘又感慨。

  一个眼神灵动的漂亮小侍女上前给苏油斟茶,苏轼说道:“对了,这位是我收养的常侍,还是姓王,叫朝云。”

  苏油看到小姑娘头上还是双丫,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苏轼看着苏油的表情:“小丫头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在杭州也有些名气。我喜她气质,便与她赎了身。”

  后世网络上苏轼被黑惨了,其实朝云十二岁进苏家时只是侍女而已,十八岁才被纳为妾侍,并非很多人印象里那种摧残幼女的狂魔。

  不过这些苏油也不清楚,只警告苏轼道:“大宋律令,女子十四方可嫁人,你纳常侍我不管,但是今后不管是替她择人婚配,还是那什么,须得成人之后。”

  苏轼如今估计也没那心思,大咧咧地道:“你想多了,朝云就是聪颖灵慧,我不忍她陷入泥涂无法自拔而已。”

  呵呵呵……想多了,那我们走着瞧好了。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古人就是这样,两叔侄能在各自赴任的路上相遇一场,这就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了。

  互道珍重之后,旅途还得继续。

  不过大苏在杭州交往下的朋友和仰慕者真是太多太多,苏油理所当然地要把这些关系拉拢起来。

  这些都是后话,苏油并没有急吼吼地赶去杭州接印,反而在苏州停了下来,等待后边大型机械队伍的同时,考察太湖地区的水利工程。

  太湖地区得天独厚,水利目的说白了就十个字——低田无水患,高田无旱灾。

  要做到第一条,就必须设立相应的给水,蓄水,以及排水的工程。

  在太湖西边,兴修陂塘,造渠引水,从高到低,形成灌溉水网,一路滋润南北两边的高地,最后汇集于东面。

  在太湖东边,地势低洼,则要修建拦水坝,避免漫浸之患,保护农田。

  同时还要拓宽河道,防止淤塞,在东西走向的数十条自然河流间,人工开挖无数的南北调水渠,这样可以

  请收藏:https://m.huhlo.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