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 新义之争_苏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完全站得住理,立得住脚。

  可问题是,如果要照苏油这个搞法,大家都服气的“博学才士”,都有哪些?

  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苏油第一次将朝廷的博弈摆到了明面上来,而且推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集体讨论,求同存异,明确分歧,搁置争议,照顾多数意见。

  赵顼对此颇为犹豫,主要是他要顾忌王安石的面子。

  反倒是王安石上书,提出《尚书义》的问题相当严重,《周官义》也有很多地方不严谨,这是事实。

  他提出一个折中的解决办法,就是先办一份报纸,名叫《学报》,只攻学术,不涉政争,大家都可以投稿,水平高的予以发表,启发讨论,最后趋同。

  王安石都认账,赵顼就不好再坚持了,同意先开一个学报局,点了程颢为编修,先办几期《经义学报》再说。

  苏油再次上书,陛下,安石相公这个法子好啊,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办个《数学学报》、《理工学报》、《化学学报》、《医学学报》、《农事学报》、《经济学报》啊?

  吓得赵顼赶紧按住,明润我们别闹好不好?这里边好些都是国家机密,先缓缓再说吧……

  戊辰,陈昭明上奏,汴京到陈留铁路改造完毕,第一列火车已经上路,时速最高五十公里,实际运转时速二十五公里,一次可以带动十节车厢,运输货物五十吨。

  陈留到汴京城不过四十里,两个小时就能一个来回,换成粮食一天能转运一万石。

  如果提速,还能多一倍。

  这个运力在大宋已经堪称恐怖,但其实也不算是多么的了不得,因为毕竟如今从东南转运到陈留的粮食,平常年岁都高达四百万石。

  像去年那种连续两年大丰年,转运发运加起来,更是高达千万!

  但是铁路在时间、人力、沿途参耗、官员贪污上节省出来的财富,那就堪称巨大了。

  想到要是洛阳到汴京的四百里建成之后,再加上陈昭明说过的调度站,这条路上其实可以同时跑很多列火车,赵顼心里就美得慌。

  这个月,提举商州胄案高士林抵达郑州,提举军器监,同时主持铁路修建大局。

  桥梁工程和涵洞工程研究,也正式提上了日程。

  中国的拱桥技术已经积累了上千年,著名的赵州桥,这个时期已经存在,桥梁跨度近八十米。

  也就是说,一条跨度两百多米的河流,现在的宋人,只需要两个桥墩,就能够利用拱桥跨过去。

  后世建立于兰州的第一座跨越黄河的中山铁桥,长度也不过二百三十三米。

  现在有了钢梁技术和钢筋混凝土技术,造桥的难度不在桥面,而在桥墩。

  苏油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开挖岔河,修好桥后再将河流还原。

  二就是用大钢梁扎入河心,然后在外套管,利用锅驼机抽掉管中的水,就能够

  请收藏:https://m.huhlo.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