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968章 甜蜜唱法_重生之乘风而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她脸上的光辉会掩盖星星的明亮,让鸟儿认为黎明而唱出歌声——”周至摆出一副舞台剧咏叹的样子朗诵起来。

  关婷婷的笑容变成了真实的笑容:“我发现伱临到上台,脾气也变了。”

  这时候场外主持人已经开始插科打诨,讲了几个笑话调活气氛,最后才用夸张的语调说道:“接下来让我们请出有‘小邓丽君’之称的关婷婷小姐,为大家献上一曲——《又见炊烟》!”

  然而音乐响起,主持人退下后,舞台上却空无一人,只有优美婉转的歌声响起来。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

  邓丽君其实是一位被低估了的歌手,很长一段时间里,说起邓丽君,就是“靡靡之音”的代表。

  然而其实她无论是音色,音域,腔体中的胸声共鸣和腹腔支撑,五组高音能力保持,低音浑厚感,高音明亮感和金属强混感等方面,无一不是最高的级别。

  只是邓丽君大火的歌主要都是慢板和柔情,导致其个人能力没有凸显出来而已。

  只有听过她演唱《星》的人,才能真正知道她的能力和功底到底有多么的强悍。

  最搞笑的是邓丽君的唱法还和周至做的学问研究有着一定的关系。

  中文讲究字正腔圆,这个腔,指的其实就是“咬字”。

  古人对吟唱早就研究得很透彻了,传统的咬字,其实是分作三个部分来讲的,那就是“出声”,“引腹”,以及“归韵”。

  一个字的吐出,尤其是长声的时候会越发的明显。

  “咬字”,是指把字头咬准,字头其实就是声母,而所谓的“出声”,就是把声母发准确。

  “引腹”是指延长发响的韵母,通常也叫字腹。

  “归韵“是字音的收尾。

  所以发音过程就可以概括为三个要点:咬字头,吐字腹,收字尾。

  之所以会这么做,其原因却因为汉语本身自带高低音,而给它配上音乐后,却需要用曲调的高低来替换掉这种语言自带的高低音,从而在演唱时去掉“说话味儿”,以体现出音乐的最大魅力。

  怎么解决呢?以“大海”二字来举例。

  “大”字音高,“海”字音低,要在音乐里解决它,就要将“海”分作三个部分来处理。

  先发出“喝”的音,这就是“出声”;然后长大嘴型放亮音色,这就是“引腹”,最后归到“爱”这个韵音上,这就是“归韵”。

  这样就将“大——海——”变成了“大——喝爱——”,这样“大”和“爱”的音高本来就是相同的,只需要根据曲调来定高下就行了。

  之前中国的吟诗唱曲,到戏剧表演,再到民族唱法,各类曲艺,基本都是如此。

  京剧的“念白”里,这种表现尤为明显。

  然而从邓丽君开始,这种千篇一律的歌演唱方法开始得到了改变,这就是她首先开始运用的——发音点意识。

  这个问题说起来有点复杂,大致就是咬字的发音点非常靠前,统一在上颌窦前,开口就形成明亮柔美的音色。

  这种发音方式其实是结合了民歌的高音唱法,西方音乐的唱法,其特点就是温暖,柔和,明亮。

  倒也的确当得起“靡靡之音”这样的说法,以至于后来演唱界将这种唱法称为“甜蜜唱法”。

  但是要是以为邓丽君只能唱一个半八度,没有高音,那就是极大的误解。

  在磁带不流行的年代里,歌曲越好唱越流行,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如果去听听她的英文歌和日文歌,就会知道她的真实能力。

  关婷婷在唱完第一段后,缓缓地走向了舞台中央,这种“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的方式,也给台下无数的听众充满了想象的空间。

  但是无论他们如何想象,婷婷的出场,都证明了他们想象程度还不够,歌声的主人,比他们想象的还要美。

  当然化妆术的加成是免不了的。

  就在全场所有人都陶醉在关婷婷的容貌和歌声里的时候,只有周至在低着头琢磨学术,比较“甜蜜唱法”的发声位置和传统发声归韵的巨大区别。

  请收藏:https://m.huhlo.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