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百一十二章 大魔王的传道授业_夺鼎161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海边,装载上船。北上运到上海、登州、天津等地,之后由各处与南粤军有关系的粮食商人继续往内地转运。利用内地与南中巨大的粮食价差,赚取巨大的利益,同时,为南中的工场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原料。倒也是令江南一片繁盛的景象。

  从隆庆年起,一直到崇祯末年,海外流入的白银高达几亿两,然江南一带,却经常饥荒,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有着“苏杭熟,天下足”美称的苏杭等地,田地中的作物。被生丝、原棉等物取代。

  曾有明人笔记言:“苏州,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矣。”

  商业的诱惑,让当地百姓。纷纷改种经济作物,依靠出售生丝、棉纱、棉布等来购买粮食在这种交通运输比较落后的时代,跨区域购买粮食,很容易造成粮食危机,特别因天灾造成粮食短缺时,便是富裕的江南地区,一样遭受极为严重的打击。

  朱元璋时期,大米一石价格为两钱五分白银,折铜钱二百五十文,明中期涨到五钱,这个价格维持百年左右,直到万历末年才涨到七钱,天启元年之前,大明朝的米价,除非遇到特大灾害,从未超过每石一两。

  从崇祯十二年起,苏杭等地,米价一直徘徊在二、三两之间,依古时这种米价,若一两银能买到二、三石米,便为太平盛年,一两银买一石米,为正常年景,略略紧张,一石米若超过一两银子,往往便有饥荒了。

  试想一下,如果整个长江中下游平原都依赖南中转运来的粮米过活的话,会是一种什么景象?

  几次朝廷大佬有意要对李守汉不利时,南粤军立刻便以撤走粮船为要挟,同时截断南北漕运,顿时便让大江南北的州城府县米价腾贵,粳米每石银五两六七钱,麦每石也涨到了三两五六钱,登时便令朝野上下哑口无言。粮食的威胁,比数万大军来得还要厉害。

  “便请贵处报价便是。我奥斯曼帝国苏丹陛下已经全权委托与我。”科普律鲁一脸的有恃无恐,“至于说支付方式,只要贵处提出。用贵处的银元也好,我奥斯曼的金币也好,都可以写在条约当中。”

  对于将银元的流通范围逐步推广,也是南粤军上下的一致目标。如果能够推行到与奥斯曼帝国的贸易当中,自然是一下子扩大了数千里的使用半径。

  “好!那便以我南粤军所发行之银元作为贵国与我南粤军往来贸易的计价单位。”

  一件大事便在只言片语当中尘埃落地,从此,南粤军所发行铸造的银元,便会作为奥斯曼帝国与南粤军贸易活动之中唯一的计价结算方式,出现在奥斯曼帝国的府库当中,出

  请收藏:https://m.huhlo.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