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零二章 被明清反动势力联合扼杀的议和(续)_夺鼎161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态度,只敢含糊不清的说几句。

  三饷加派,从万历四十六年到现在,这些年中,共征收白银约二千万两。然到眼下这些年,每年的军费开支,都高达到八百多万两,加上余者支出,仍然入不敷出。辽饷,更是其中主要的组成部分。

  当时九边饷银,在万历年间中期时,大约每年开纸有二百八十多万两,各镇分摊,粮饷分额,较为平均,改变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就是后金的崛起。

  辽东各镇迅速的拿了大明军费好大一头,便是到现在,辽东,含关外与山海关,虽然粮饷分额减了又减,仍然一年有近五百万之巨。

  而论大明收入,万历中期,朝廷每年夏粮秋粮,约有二千六百多万石,其中户部的太仓银库,每年约收银三百六十多万两,军费加余者支出,每年已经有所亏空,辽东战事一起,财政更是入不敷出。于是,辽饷加派,便是应运而生了。

  从山海关起到锦州等处,山海镇、前屯卫、宁远镇,各援剿总兵等等,加起来一二十万人马,以每兵每人每月一石粮计算,一年就需粮食二百万石,还有各样一应消耗,庞大的粮饷供应,衍生出了一个个利益集团。

  晋商、漕运商人,粮食商人,甚至扬州的盐商,大家都在这块巨大的馅饼上排排坐分果果。作为各个商业利益集团的代表或是代理人的官员们,除了从商业活动之中获取利润之外,更有一个来钱的路子。

  那就是官员们在征收辽饷、剿饷、练饷时的各种加派、火耗!从张居正开始执行一条鞭法开始,到被誉为千古第一暴君的雍正四爷推行火耗归公止,官员们的一大财源就是加派和火耗。所谓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银子的来源大体便是火耗了。这还是官员比较清廉时的表现们,如果该官员手再伸的长一些,搂钱的耙子再密一些,手段再多一些,节操再少一些,比如说每个月过一次生日等,那钱来得便不知道多少了。

  一但辽东停止了对奴贼作战,辽饷的数额势必减少,官员们的利益上哪里去找?种田人头上的加派少了,那剿饷和练饷也就该渐渐失去意义了。那大家这个官做着还有什么意思?!

  辽饷也好,三饷也罢,内中牵扯的利益团体太多了,一个个强悍的利益集团,便若晋商与东林党那般存在。如今却有人说要在辽东与辽贼议和,从此罢兵休战,这如何得了?

  放眼内阁诸公,又谁没有从辽饷中得到好处?只是多与寡的问题罢了。

  虽然守汉没有从辽饷等三饷之中获得直接利益,但是这些加派、征收,也是和南粤军的发展息息相关。

  试问,如果没有辽东战事,大批的粮米刀枪器械盔甲食盐烧酒等物,卖给谁去?如果没有各种加派,让种田人活不下去。又怎么能够有大批

  请收藏:https://m.huhlo.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