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章:泗州潜龙_1768戊子革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如此往复,只要不出现大的意外,两三代过后朱家就能成为泗州地界叫得上名号的书香门第了。

  不过事情发展的更加超乎所有人的想象,乾隆三十二年,也就是朱朝越得中秀才四年后,他去江宁府参加了乡试。注:1

  一朝中举!

  举人和秀才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乾隆二十年后的安徽秀才基本维持在一二千人左右。

  而这么些个秀才,每年出的状元也只不过几十个,少的时候甚至只有一二十人。

  可想而知,朱朝越在江宁中了举人,对整个朱家的地位有多么巨大的提升。

  自那以后,朱家在泗州一飞冲天,就连平日里朱朝先去县衙,那县太爷也都是好言好语,生怕得罪了这位。

  至于朱朝先,他就没这么幸运了,文采不及朱朝越,也因为是长子的缘故,从小一直是被朱父按照家主培养的。

  不过朱朝先也没那个慢慢熬资历的心思,穿越这几年里,他干的最多的事就是不断派人四处打探各地的消息。

  其中以川陕鄂豫交界的郧阳山区为主。

  因为他记得,在大清国最鼎盛的时候,从这里爆发出了一场撼动小半个中国,致使满清由盛转衰的起义。

  川楚白莲教大起义!

  只可惜,几年下来,朱朝先派出去的人并没有找到白莲教的驻地之类,甚至连白莲教的影子都没摸到。

  对此,朱朝先只能是表示遗憾,他并不知道白莲教起义的具体年份,根据现有的信息来看,似乎大起义还在酝酿之中。

  既然外援无望,朱朝先就把重心放在了自己身上。

  从老爹那里继承来的贩盐生意没有停下,虽说两淮盐商被乾隆几次下江南搞的元气大伤,但对于朱家这种算不得盐商巨鳄的中小盐商来说,还是有的赚的,无非是多与少而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不过单单只有贩盐生意,不及赚不了大钱,也不是很安全。

  别的不说,每任两江总督上任,都会给一个数给两淮盐商,层层分摊下来,即使到朱家这个级别,每任总督也要上交千两白银才行。

  除此之外,江苏巡抚,两淮运盐使,两淮盐政,漕运总督都是要打点的。

  这是大头,至于下面的小头,如走商途中的各路游击,把总,以及各个山头水寨的当家的,哪个不给银子能让你安生的过去?

  朱家每年在打点各路阎王小鬼上的花销,就占了毛利的六成还多!

  剩下的,那才是朱家自己的所得。

  所以,朱朝先穿越的时候,在泗州说得上名号的朱家,其实家底子并不丰厚,甚至可以说无比单薄。

  为了在这个封建社会还算舒坦的活下去,朱朝先折腾了很久,才依靠自己的记忆在凤阳找到一处煤矿。

  那是他小时候经常去的一个废弃小煤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被发现的,只不过没开采多少年就挖完了,一直废弃,陪伴了朱朝先小半个童年。

  煤矿不大,不过因为是浅层煤矿,所以开采起来不费劲,而且就在淮河岸边,挖出来就能直接装船顺溜而下,走洪泽湖进长江,直入四通八达的运河网络。

  凭借这么个浅层煤矿的开采,朱朝先获利颇丰,要不然,就算朱朝越是文曲星下凡,没有银子打点,也休想考中举人。

  亦是借着这个煤矿,朱朝先才深入到了两淮的黑白两道中。

  一整条淮河加上洪泽湖,高邮湖附近水域的土匪水贼,不说全都受过他的恩惠,但至少还没有人不知道泗州朱朝先的名号。

  而在安徽,江苏的官场上,朱朝先更是作为泗州乡绅代表,两淮盐商巨鳄们的白手套频频出入各路官府衙门。

  自是数年经营,今日初见成效。

  注1:乾隆三十二年并不是乡试年,鄙人也没有查到当年清朝开恩科的资料,就暂且定为乾隆开了恩科,如果有读者查阅到相关资料,可以发在评论区,鄙人看到后会加以整改。

  请收藏:https://m.huhlo.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