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十六章 詹天佑与邝荣光_农业中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邝荣光与詹天佑。

  邝荣光是回乡省亲,路过武汉,看望老朋友詹天佑。

  两个人都要往南方去,不过都接到了与张春有关的请帖。邝荣光是自己的小师弟王仁彬写来的,说能不能抽时间来看看洪泽湖潜江凹陷区。詹天佑是接到了蔡元培的请帖,说能否派一个工程师过来帮忙设计新民大桥。

  新民大学由于连续跑过去了两位大师级人物,张春也是小有名气的农学专家。两个人一合计,过来看看吧。何况当年瘦弱得奄奄一息的王仁彬居然活得活蹦乱跳的,两个人也应该来看看。

  没想到,进来就听到了一个非常出色的研究报告。虽然只是设计一个四合院。但是报告对于钢筋混凝土的运用理论,已经有些模样了,甚至比很多外国专家都要强几分,这是牛刀杀鸡的典型。

  两个人的到来,张春大喜过望。不过这两个人的工作都非常繁忙,一个负责广汉铁路的修建,一个是直隶矿产调查局的总监,所以不大可能逗留太长时间。张春夫妇、蔡元培、王仁彬、梁启超陪着两位总工程师从学院出发,穿过军事工程学院的研究基地到新民镇,吴咏恩陪同。

  梁启超也是第一次走过这个研究基地,单被里面的厂房就被震撼了一下。邝荣光和詹天佑更是羡慕不已,只是路口都有士兵把守,两个人不便于有过多要求。

  关于新民大桥的跨度和跨高,张春没什么要求。所以两位工程师对这里的地质情况看了一下,否定了修大桥的想法。因为这里是冲击平原,下面的地质情况复杂,很可能有古河道存在,所以建议修一座单跨的传统拱桥,这种桥加上采用钢筋混凝土,也能够有满足要求的跨度。吴咏恩的理论基础已经有了,詹天佑再寄自己手里修建的几座大桥的资料过来,以建筑所的研究能力,设计出来问题不大。这种桥最大的好处就是对基础地质条件要求不高,省很多麻烦。

  既然两位牛人来了,不去看汉江修桥,那就浪费了。所以一干人过河继续向沙洋进发。

  造纸厂的规模也把两个人吓了一跳,而且这里是用电,而不是用蒸汽机或者内燃机。发电厂几乎没有什么排放,

  芦苇堆成了几座“大山”。只是工厂还在做调试,没有开工。周湖上,还有一船船的芦苇运过来,那是沙洋几个湖区的芦苇。印刷厂在小规模开工,正在印刷教科书。

  新民书局现在还在图纸上。梁启超夫妇住在新民大学的教职楼里。

  汉江的大桥,张春提出来的要求惊人,他说要保证汉江最大通航能力。不仅是汉江,还是长江,都应该这么设计,长江的万吨级要能过重庆,要是因为修桥而进不来,那就是千古罪人。

  邝荣光看着詹天佑,张春的话其实是说给詹天佑听的。

  詹天佑沉思不

  请收藏:https://m.huhlo.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