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百三十七章:茶馆里坐着的五省总督_史上最强崇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实际上,崇祯皇帝发现,不仅地雷、燃烧弹、手雷、水雷等一些近现代的武器能在明代找到雏形,便是这神器刺刀,早在近两百多年前的永景泰年间就已经出现。

  大明朝相比后世闭关锁国的鞑清,那是真的牛逼,要是再有人拿专防倭寇的海禁来说事儿,朕直接一板砖糊他脸上。

  这点玩意儿和鞑清康麻子的所谓“奇技淫巧”一比,那还算个事儿?

  鞑清锁国那是真的锁国,大明海禁,那也是真的海禁。

  大明朝往往是上头在海禁,底下却在紧倒腾,可是一点没少发展,直到这明末内忧外患的局面,才停滞不前。

  《大明会典》记载,景泰二年,世界上首次出现了类似刺刀的兵器,自然还是在大明被发明出来。

  当时的朝廷,为了适应逐渐增长的边防压力,匠户遂开始在火铳上安装矛头,从而将火枪与长矛的性能融于一身,其意用于刺杀。

  当时的北方明军一度普遍装配,戏称之为——“快枪”。

  不过崇祯看了匠户找来的景泰年间余留快枪,发现还是和自己印象中的刺刀远远不足,毕竟太早了,很多技术还不完善。

  这种快枪为什么叫快枪呢,因为当时的明军都觉得他放的快,戳的也快。

  那个时候的火铳包括现在的火铳,多只能发射一轮,而且换药步骤比现在更加繁琐,需要时间更长。

  战时若非大规模的兵团作战,有其它部队掩护的话,敌军是不会给你机会从容释放第二轮的。

  所以当时的明军发现,火铳只能放一轮,就得端着火铳上去拼刺刀了,当时匠户的做法,实际就是将长枪的前半部分堵头,融合到火铳上。

  这样一来,在上子药的时候遇到敌军,就能立马火铳变长枪,端着上去拼杀,这种刺刀用后世的名词来说,就是最早期的塞入式。

  不过很可惜,景泰年间之,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早期式的刺刀,没能继续发展到它的下几个阶段,逐渐被其它的火器取代。

  要是这种刺刀能发展到下几个阶段,并且更大规模的装配明军,或许也就不会有辽东建奴兴起这回事儿了,又或许,万历三大征明军也不会有如此大的伤亡了耗损。

  甚至崇祯还想着,要是那样的话,萨尔浒之战就算是杨镐这个二百五在指挥,也不一定输的这么惨,毕竟当时还是有几路精锐的。

  现在崇祯皇帝想的,不是一口吃个胖子,而是尽自己所能,利用已经在大明出现过的早期刺刀,将刺刀的发展进程直接推进到第二阶段——“套筒式”。

  按西方历史来看,套筒式的刺刀,一直被续用到了十九世纪列欧洲强争霸时期,毛子们的刺刀进入到第三阶段,实际上也是十九世纪的事儿了。

  大明的刺刀因为出现很早,所以集中修改前弊,很容易就能进入到而第

  请收藏:https://m.huhlo.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