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十七章 行军灶_汉末第一兵法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看着面前眼睛清亮的少年,卜心中,已有三分敬服。

  自己是医师都未考虑到此节,人家却能考虑周到,难怪,人家是军师,确有本事。

  卜起身,朝李孟羲拱手一礼,“有劳军师帮衬。”

  “好说!”李孟羲嘿嘿一笑,手一摆,又跨门槛出去了。

  李孟羲又找刘备,说了还缺熬药的瓦罐,更是缺火源。

  瓦罐,专一熬药的瓦罐,还真不好找。

  煮饭用的陶瓮啥的,倒是好找,可煮药,势必不同于煮饭,一瓮草药,要煎成一碗,得费老鼻子劲了。

  张飞又说,还去城里买,买他五十个瓦罐来。

  刘备笑着,“三弟,莫一下给人买完了,要是买完,有人去瞧病,没法熬药让人咋办?”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咪咪阅读,安装最新版。】

  张飞于是又遣人拉着板车去县城,买他半车药罐回来。

  至于,李孟羲所提的火源。

  刘关张三人疑惑,升堆火,药罐吊着,不就能熬了吗?

  李孟羲摇头,说了火堆的不便之处,篝火占地大,烟火也大,不便统一管理。

  “我有一法,”李孟羲皱眉挠了挠头,“用铁皮,做成桶状,内糊土,上有支座,以有口口,此以为灶。

  此灶一人可抬,活动便捷,不仅熬药可用,行军时升火做饭之时,柴在灶中,火不为风动,故火不易灭,此不为行军利器?”

  李孟羲话一说完,刘关张三人眼睛一亮。

  汉朝餐饮方式还处于不如后世发达的阶段,豪门大族,用鼎釜煮东西,平常百姓,就用瓦罐陶罐一类的东西来煮饭,高级一点的,有瓦罐带底座和支架,柴就在瓦罐底下烧,这类高级一点的器具。

  如后世一般连着烟囱的土灶,汉代或许已有,但极不普及,土灶流行的时间,和铁锅流行的时间几乎同时。

  据说,铁锅要到宋代才大规模使用。

  此事,李孟羲极疑惑,铁锅制造难度在哪,为何到宋代才流行。

  有空看看能把锅给整出来不。

  李孟羲所说的铁皮行军土灶,关键是移动方便,还防风,升火不易灭,的确像个好东西。

  刘关张三人迫不及待的,想看李孟羲把这玩意儿弄出来。

  李孟羲挠头想了一会儿,好像,小土灶,不用铁皮也行,铁还是成本有点高,用土,烧成陶咋样,烧陶成本如何,又或者,实在不行,直接把土灶完整体给砌出来,没有铁锅就算了,灶台上,多挖一些孔,这样,一灶同时能熬五六个药罐。

  综合考量之后,李孟羲觉得,还是直接把土灶砌一个,性价比最高了。

  土灶,怎么糊来着。

  小时候,没少拱到灶里玩,也没少去灶里找猫咪,小猫冬天老是往灶里钻,对于一个生长在农村的娃娃来说,土灶虽然没亲手砌过,但结构,太熟悉了。

  需要陶土匠人,砖瓦匠人。

  匠人不缺,砖也不缺。

  李孟羲要东西,张飞一会儿就让人拉着一车青砖过来。

  万事俱备。

  当医师卜看到李孟羲带着人,带着一车砖回来时,还诧异。

  土灶李孟羲不准备要烟囱,烟囱不好做,还费工夫,露天得了。

  就在医馆外边,两侧,李孟羲跟匠人们沟通了土灶的结构。

  “就是砖磊个像椅子……不是,”喵的,汉代都没有高脚椅子来的,“就磊个圆的,中间,留空。”

  李孟羲在地上画着,“这儿,插几根铁棍,此处,便是烧柴的地方,柴填里边,不会掉下去,柴烧完,灰就漏下边了。”

  “上边,灶台,留六个孔,出火的地儿……”

  灶台结构不难,李孟羲给匠人们说了一遍,匠人们懂了。

  匠人们还以为,李孟羲是要盖炼铁炉,只是奇怪与炼铁炉有些不同。

  请收藏:https://m.huhlo.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