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三十四章 煤炭_汉末第一兵法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流了,如何在填充满整个模具。

  所以,在冶铁液态铁比较困难的汉代,就没办法大量生产铸铁锅。

  原来如此,是煤炭的关系。

  想明白了这一点,李孟羲又想到,本还想在军中普及铁锅呢,铁锅比陶瓮结实,也比陶瓮方便,铁传热性能强,加热食物也快,还省柴,而且铁还能补充人体所需的铁质,总之,铁锅好处太多了。

  可现在弄明白了,要大量生产铁锅,非得有大量煤炭才行,可,煤炭哪里找去?

  汉代应该早就有用煤炭炼铁的了,可用煤炼铁只是少部分地方而已,煤炭开采也是少数。

  大汉境内,哪里可寻到煤矿,若有煤矿,离巨鹿多远?

  若煤矿过远,千里之遥买煤运煤,成本又几何?

  李孟羲深切的感觉到,一个技术与能源上的障碍,横亘与眼前。

  铁锅极好,铁锅的出现堪称是划时代的炊具变革,有了铁锅,就可以炒菜了,众多美食可以诞生了。

  可,要铁锅,就得煤,没有煤决计不行。

  李孟羲陷入了迷茫,迷茫在他对大汉的风土地域煤铁分布一概不知。

  至此刻,铁匠们叮叮当当打铁的声音不绝于耳,李孟羲则在想,需要寻一人才,需要有一熟稔大汉各地地理的人才。

  煤炭之时,一时难以解决了。

  匠人们热火朝天的打着铁,看的出来,重操了旧业,铁匠们工作热情是很高涨的。

  这或许是,农人颠沛流离之后终于又摸到了镰刀,铁匠流亡之后终于又能打铁了,劳动此时带来的是安定与殷实之感。

  铁匠们准备打出几块铁皮,然后再把铁皮拼成一个锅。

  听说青铜器是分体制造的,铁器竟也分体制造。

  李孟羲再一想,也是,如果是球面的铁锅,倒能用一块铁铛铛铛一点一点给锻打出个锅的样子来。

  可,高压锅,是一个圆柱形的,形状复杂,不好锻打,匠人们选择分体锻造,也行。

  义军现在有十五万之众,全军过了一遍搜集出来的这些匠人,十五万人中挑了不到百数铁匠,这几十铁匠,每一个都不只是普通铁匠,每一个都足以称为大匠,技艺娴熟一人能带好几个徒弟的那种。

  匠人们哐哐打铁,李孟羲就在边上看,他看着大锤小锤一下接一下的落下,通红的铁块渐渐变形,又渐渐被打薄,又渐渐有了弧形。

  锻打过程中,铁在变冷,变硬,不好再打,因没有炉子,匠人们只能夹着铁去高炉那里把铁烧一会儿,铁烧热了,回来接着再打。

  见此,李孟羲忽然意识到,冶铁归冶铁,锻造归锻造,锻造也得一套加热系统的,锻造时也得有一个火炉,以便加热软化铁件。

  铁匠们效率很快,当天黑下来的时候,最快的那一组匠人,把铁件打好了,拿来给李孟羲看。

  借着火把的光,李孟羲看到了铁匠完成的作品,是一个打开的书本大小的,一块铁皮,铁皮是弯曲的弧形的。

  说是铁皮,整块铁皮更像是铁板,有一指多厚,太厚了。

  看到这铁皮弧度的时候,李孟羲突然觉得,整块的铁,又有弧度,哎?弧度加大一点,贴合着身体形状去锻打一个铁壳子,不就是简易板甲了?

  李孟羲若有所思,只要能锤出来锅,就能锤出来板甲,至少简易胸甲,简易头盔,不难做。

  尤其头盔,头盔的形状,跟铁锅有啥大的区别?

  李孟羲有了想法,他决定有空就找人试着锤一个板甲看看。

  昏暗的光中,李孟羲翻来覆去的看着带着弧形的铁板,他甚至把铁皮拿胸前比了一下,越看他越感觉,这铁皮深加工一下,很像简易板甲,就是太厚了,太沉了。

  请收藏:https://m.huhlo.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