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七十三章 瓮城攻守术_汉末第一兵法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好处是,因为其宽,我军堵在瓮城中时,横排就长,横排长,敌军从城门洞中杀出来,不容易从两边打开局面。

  在城门洞处,我军之所以有优势,能把敌军三面包围,就是因为,敌军出城门洞就几排人,而我军外面围的人,一大横排。

  当战况持续,敌军会逐渐往两边往前突,当敌军突到两侧城墙时,那么此时,敌军横排就与我军横排一样了,我军将失去包围优势,敌我则是方阵相对。

  因而,此情况,瓮城越宽越好,越宽,我军左右翼人越雄厚,包围敌军的时间就越长。

  此时,倒有了破瓮城的战术。

  破瓮城中的敌军,不同于破阵,而是要拉拒,要消灭瓮城中围堵的敌人,把瓮城中的敌人肃清。故而,我军攻入瓮城之后,往两边突要重要于从中间突。

  因为两边之敌不肃清,我军则一直处于包围之中,则一直劣势。

  什么时候我军能在瓮城中拉开横排方阵,左右无一敌军,则我军方破掉了敌军的包围之势。于此刻,我军才能最高效的肃清瓮城中的敌军。

  由此,又反知守瓮城之术。

  于城门洞处拉拒时,左右翼应放重甲精锐,中间,则应多放人力。

  因,左右两翼,空间有限,只能是提高兵员质量来增加力量,而中间有纵深,可以用数量来确保稳固。

  这跟守城时,往城墙角放甲士的目的是一样的。

  宽短的瓮城,优势在包围之势。

  至于窄长的瓮城,优势,在于堵滞。

  既,和敌军在瓮城中拉拒,此时,瓮城中拉拒,我军横排,与敌军横排,人数一样,我军不占任何阵型优势——我军优势,则在瓮城城头。既,更多的靠城头我方弓弩手杀伤敌军。

  此时,我军阵型纵深长,人力后继多,因而能把敌人在瓮城中堵的更久,敌军被城头打击的时间就因此更长。

  瓮城宽短之形,我军两翼厚重,有合围之长势。

  瓮城窄长之形,我军纵深漫长,可长久把敌军堵在瓮城之中,有城头击敌之长势。

  至于如何取舍,细思,应该因城制宜。

  何为因城知宜?既,看城墙高大与否,城墙毕竟是最强地利。

  若是巨城,城墙高,瓮城墙也高,此时,城墙优势巨大,敌攀梯攻瓮城,难下。

  于是,此时,城墙之优势,高于合围之优势,所以,巨城,瓮城用窄长之形,重用城墙优势。

  若是城墙低矮,如文安县,文安县城墙低矮,若文安县也有瓮城,瓮城城墙就更低矮,此时,瓮城再用窄长构造,那么敌军能轻易打灭我军两翼合围,然后挤了进来,接着敌军再用攻城梯一搭,因为瓮城很矮,攻城难度不大,那么敌军不一会儿,就攻到城头了。

  此时,还想利用城头我军弓弩手打击敌军,显然已不可能。

  故而,若城矮,城墙之优势,远不如合围之优势,所以,小城,瓮城用宽短之形,重合围。

  这是取舍。

  至于说把瓮城建的又宽又长,似乎并不一定妥当。因为城并不是越大越好,城越大,防守需要的人力就越多。城大,利于我兵力城头展开,可一样利于敌人攻城兵力展开。

  尤其瓮城这种危险之处,大了不一定好。最高价值的发挥每一寸空间才好。所以,有宽短窄长之取舍。

  至于瓮城之守城法,跟城墙守城法,无太大区别。

  不同的,毫无疑问,瓮城挨着城门洞的那一段,会最先被敌军攻击,敌军兵力从城门洞冲出来,直接就能攻击此处。

  于是,挨着城门洞的左右两边的瓮城城墙,是为最薄弱处。

  加强此薄弱处的方法,一为,把精锐甲士,强弓劲弩,把精锐力量放到这里,以增加守城力量;二为,把擂石金汁,优先支援此处,增加此薄弱处的防守韧性;三为,攻城士卒轮换休息时,此处轮换的频繁一些,以使守兵时时有充沛体力;四为,筑城时可以把楼梯口建在此处,敌军从此处登城,处于三面合围之中,进一步增加敌军登城难度,楼梯口近,我军增援迅速,又增守城韧性;五,可于此处修建箭塔,数层箭塔,可多容纳几十人,等于大大增加此处防御人手。

  此五道手段齐下,则变薄弱,为最难啃之固强。

  请收藏:https://m.huhlo.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