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四百四十二章 赤羽箭_汉末第一兵法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关羽已弄清楚鸣镝法之优劣。

  令战兵散去,关羽低头目视李孟羲,道,“鸣镝可涂以红羽,以使醒目。”

  李孟羲愣了一下,然后很快就想弄懂为什么了,“奥!”他奥了一声。

  就跟关羽说的一样,鸣镝既然是号令之箭,就必须醒目。

  假设一场景,虽说鸣镝对着百夫长脑袋射,此是精准通信,百分之九十五的时候百夫长能直接接到信号。

  但凡事都有万一,鸣镝品控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可靠,有可能鸣镝飞了一半还会响,后半段碎了,然后鸣镝撞到百夫长头上,并没有响;也有可能,百夫长厮杀的投入,旁边的士兵也杀疯了,根本没注意到鸣镝,此种场景,百夫长隐约觉得鸣镝过来了,但不确定,此时会下意识脚边看一下,鸣镝染成红色,百夫长一眼就能从地上凌乱的羽箭中发现这一支令箭,然后恍然,奥,令箭是射过来了。

  如果,鸣镝的箭羽不染成红色,那么在战场上,敌军射来的羽箭满地都是,匆匆往地上一眼扫去,看半天看不到鸣镝在哪。百夫长因此就更疑惑,令箭是到了没到。

  固然,鸣镝传令法可以有补救措施,如果一箭过去,百人队迟迟未动,则可补射一箭作为提醒。但这过程中已耽误了不少时间,贻误战机。

  故鸣镝箭羽涂为赤色,可增强辩识度,可进一步提高信息传达的成功率。

  赤羽箭……

  某些相关记忆于此刻浮现。

  李孟羲忽然抬头问道,“关将军,你说若是我军弓手配赤羽箭,临阵之时,先发赤羽箭射阵,箭落于远,观之赤红一线。

  此为我弓箭射界也。

  而后,待敌军踏入赤线,则其入我弓箭可射杀之距,此时令弓队齐射,不远不近,恰是时机。”

  李孟羲话说完,关羽顿时眉头微皱,思索了起来。

  须臾后,关羽点头,“赤羽箭,此法可用。”

  有一个郑人买履的典故,说的是,一个人上街买鞋,到了鞋摊前忽然想起忘拿尺子了,于是就要返回拿尺子,旁人笑曰,没尺子穿上试试不就知道大小了。

  此寓言除却讽刺含义以外,还说了两种测量方法,一是用工具用尺规测量,一个是不用工具,是鞋则用脚量鞋,是鞘则以刀剑量鞘。

  整个冷兵器时代,只有震旦发展出了弓弩瞄准构造,秦弩上有用于测距的望山,借助望山,可以测量敌人的距离,以较为精确选择最佳杀伤距离和攻击时机。

  用望山测距是一种测距方法,以赤羽箭吊射出明晰射界,则就像用脚测鞋一样,是比望山精准的测距方法。

  鞋合不合脚,脚知道。

  箭能射多远,直接把箭射出去,就能知道杀伤射程是多远。

  没有高级观测工具单凭目测,难以精确估量最佳杀伤距离是在哪,临阵之时,前排弓弩仅有攻击三轮的时间,在杀伤

  请收藏:https://m.huhlo.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