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九十一章 我们义军,不打新兵(上)_汉末第一兵法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长再提给将军,真有用,真能有赏。

  又比如,把背囊琢磨出来个更好的绑法,也能得赏

  义军这个规定,太新奇了,简直闻所未闻。

  能想出怎么用绳子把背囊绑的更牢靠,这也能得赏?就这么简简单单,绑个绳子,就有一斤肉?

  【讲真,最近一直用咪咪阅读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安卓苹果均可。】

  而在伍长的回答中,就是这样。

  话唠新兵心思活泛开了,决定以后多长个心眼,琢磨琢磨有啥能得赏的地方。

  话唠新兵,难免最后把话题扯到军师上了。

  “军师啊……就是站在将军身边,那个半大孩子。”

  伍长随口回答。

  新兵愣了,他怀疑自己听错了。

  “就那么高一点,那个小娃?”新兵极不礼貌的用手比了枕头那么宽一点的距离,意思说就那么高一点的孩子,竟然是军师。

  伍长瞪了新兵一眼,“怎地?”

  “没怎地……”话唠看出伍长不耐烦了,不再问了。

  义军的军师,是个小孩儿,真是奇事。

  李孟羲把弟弟送回睡觉,他把弟弟哄睡了,给弟弟掖好被子,他自己并没有睡,坐在车边,借着车把上插着的火把,在刻竹简。

  今日,所得依然颇多,可堪一记之处,比比皆是。

  回想白天,白天经历的最重要的事,自然是攻山之战,这是李孟羲所亲身经历的第二战,回顾作战始终,李孟羲眉头微微皱起。

  李孟羲想到,真正开战之前,关羽带着自己去山脚下观察地势,到后边,想让民夫营虚张声势之时,因为民夫不熟队列,队列间协调变换不能配合,因此只能根据山道最窄处能并排容纳的队列,来选择多少队列同排。

  此时,却忘记了山道多宽了,还是关羽提醒,才知道山道多宽。

  想到这里,李孟羲提笔写下。

  “临战,当观地势军情。

  地势观山势高矮,地势起伏,详记山道宽窄,如此,排兵布阵方能合于地利。”

  这是第一点,观察地势,可不是随意看一眼就行了,得看看山高低起伏咋样,看山道险阻如何,宽窄几何,能容纳多少兵力通过。等等。

  又想到,因为兵力不太够,想到了虚张声势攻心之法,李孟羲便接着写到。

  “叠浪攻心术,意指,攻城围寨之战,我方纵有百万兵力,难以同时投入,此时,不妨以统筹之法,次第投放。

  先两万攻城,攻城数日,守城方苦战得见,攻城兵力日日损耗,喜以为曙光可见。

  此时,再派四万至城下。

  又数日,守城方又苦战数日,再派八万至城下。

  相比兵力尽拉至城下,此一浪高于一浪投入兵力之法,如同系颈之绳,步步勒紧,可有攻心之效。”

  “又知,若攻心劝降,何时为最佳时机?

  战未起劝降,或妥,或亦不妥。

  战中,若我颓败之际劝降,不妥,值我颓败之际,我一劝降,敌则知我力逮,若机敏者,必顺势倾轧而来。

  若敌颓败我军势盛,此敌正军心动荡惶惶不安之际,此时劝降,成算多矣。

  若敌颓败,军心动荡,此时又恰再有我生力军前来,敌军士气更落,劝降成算更多。

  如今日攻山,关张二将刚拔半山黄巾分寨,黄巾仓惶逃入关隘之中,此时,数千民夫列阵至山下,“降者免死”之声,呼如山崩。

  敌刚逢颓败,士气正落,我大军又至,两下相加,敌军战心顿无,敌将于是请降。

  若无攻心之策,虽破半山分寨,然还有关隘难攻,若攻关隘,死数百人不定可破关。

  攻心计成,少伤亡数百精兵。”

  请收藏:https://m.huhlo.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