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八十五章 最后一战_扶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安,迫使魏军无法全心全意与己方交战。

  ……

  汉建兴五年,九月。

  秋收时节,关中方面汉、魏双方已经对峙接近大半载岁月,汉军屯田的效果已经显露无疑,整日组织民众割麦,收获极为丰收。

  反观魏军,所据之地,收获压根是入不敷出。

  毕竟,关中最为肥沃的渭河平原都被诸葛亮牢牢占据,他们哪还有何收成可言?

  僵持了大半载,关中战事还没有进一步的新进展,可河北诸州方面的供应却已经难以维持。

  最终,魏国高层一致商议,由天子曹叡下诏,命曹真率部坚壁清野,率部撑竹筏从蒲坂津渡过黄河,进入河东固防。

  由此,关中之战并未爆发大规模战事,在僵持消耗中以魏国方面的撑不住而告结束。

  汉军正式收复西京长安。

  由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已然实现一个。

  这一刻,汉军上下再度爆发出了极强的信念。

  或许即将就要开始最后一战了。

  胜,则大汉三兴汉室,一统天下,结束乱世。

  他们亦将成为新天下的开国功臣,足以留名青史,令后人世世代代传唱着。

  可惜就在平定关中的这一载,尚书法正却因病逝世,享年五十五余岁。

  对于这等国之重臣的丧失,天子刘禅痛心疾首,痛定思痛下为法正大肆操办举行葬礼,并追谥为翼侯。

  并赐爵其子法邈关内侯,敕封奉车都尉,汉阳太守,继续留于大将军关平帐下听用。

  待法正下葬,天子刘禅分别写信于国之两大重臣,丞相诸葛亮和大将军关平,询问针对于迁都一事。

  待结果却出现了不同的答案。

  丞相诸葛亮从战略、政治上考虑,认为迁都宜早不宜迟,且成都地处闭塞的西川,交通不便。

  但如今大汉领土已经是空前的强盛,若再以成都为汉都,将对于掌控治理天下极为不便。

  最后,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应立即迁都“长安”以还于西都。

  承继先汉国都。

  这也是诸葛亮在隐晦的劝诫天子刘禅,要以铜为镜,明得失,知晓先汉是因亲贤臣,远小人而强盛,而后汉却因亲小人,远贤臣而衰败。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陛下不可不引为重视也!”

  徐徐看完诸葛亮的劝进表,随即又摊开了关平的书信。

  不过相对于诸葛亮的信笺,这便简洁了许多。

  “大汉迁都乃势在必行之事,臣并不反对,但臣还望陛下能够以大局为重,现下应以剿除曹魏,匡扶汉室,一统天下,结束乱世,让大汉各州郡间百姓过上安平日子。”

  “至于迁都一事滋国事重大,必将会劳民伤财,影响军事用兵,拖延伐魏的进展,臣以为不可取!”

  最后,关平劝进道:“臣恳请陛下先以军事为重,待我军一统天下之际,再行迁都以施恩惠福泽于大汉百姓。”

  “

  请收藏:https://m.huhlo.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