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四十八章 日本求和_重生之征战岁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慑于国联的九国公约会议,害怕遭到国际制裁,而不得不做到谈判桌前。

  在将委员长的心目中,国联的威慑力,要超过中国守军在上海之战中的胜利,这种情况之下,和日本进行谈判,可以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唐秋离太明白了,所谓的

  “国际干涉”纯为幻想,当时欧洲绥靖主义盛行,英法默许希特勒德国占领苏台德地区,西方大国决不会为了百年极弱的中国,与已经站在列强门槛的日本翻脸,为中国火中取栗。

  日本人目前的求和态度,掩盖其险恶的用心,是为了下一次更大规模的进攻,争取时间,同时,也是为了麻痹国民政府,尤其是蒋委员长,当时的国民政府内部,都为一贯凶悍、骄横的日本人,能主动求和,而欢欣不已,认为这是百年来,前所未有之大事。

  从晚清到民国初年,那一次不是被迫与列强签订城下之盟,都是被人家打得晕头转向,满地找牙之后,被强逼着签订各种丧权辱国的协议,而这次,日本人却主动求和,是为军事和外交史上前所未有之大胜利,南京的高官们,弹冠相庆,却没有看透日本人的用心。

  在上海前线的张治中和国府内为数不多的高级将领,却为此而忧心忡忡,他们未必能看透扑朔迷离的国际局势,却凭着和日本人一场场血战得出的经验,本能的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日本人岂能因为一次败仗,就肯罢手?

  而且在华北和陈兵百万。唐秋离却对日本人的用心,洞若观火,对华战争起初,他们认为只要攻击中国刚刚建立的工业地带与军政中心,最多再封锁中国的海岸线,中国就绝对会屈服,中国那有能耐撤退到西南落后地区,还能与日本对抗?

  所以,当时日本上下

  “三个月之内灭亡中国”的论调甚嚣尘上,举国上下,对此也深信不疑,及到开战,七七事变后不到二十多天的时间里,日本在华北损兵折将,惨遭重创,一战而定华北,而后南下中原的战略构想非但没能实现,华北日军被打得龟缩在平津一带,毫无还手之力。

  其后,虽然大举增兵,唐秋离的华北独立师,以强硬的姿态,超绝的战斗力,打不散、撵不走,牢牢的把百万多日军纠缠在华北动弹不得,华北战事遂陷入僵局,短时间之内,无改变的迹象。

  此时,日军大本营,对于与当初的判断和盘算背道而驰的结果,极为恼怒,也大为焦急,日本是个岛国,资源有限,同中国这个庞然大国比拼耐力和韧劲,,是万万消耗不起的,因此惟一途径即是速战速决,连出重拳,把中国这个泥足巨人一气打到在地,才能迅速结束对华战争,进而在北方和俄国人争夺西伯利亚,在东南亚和太平洋与美英等西方国家逐鹿。

  

  请收藏:https://m.huhlo.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