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劝善_重生于康熙末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大。以清苑省府的身份来说,有些不匹配。因这个缘故,能收容的人也有限。

  曹颙晓得后,便从总督府拨了一笔银子扩建这两处。

  扩建后,就需要人手办差。

  曹颙与朱之琏商议后,这两处除了管事,由地方耆老担任,下边当差的,都是地方上贫苦百姓。

  清苑城里,这两年也就不复出现“卖身葬父”的戏码。

  城里百姓都晓得,若是因家贫无法营葬双亲,可以前往普济堂求助。只要有人担保,就能提前支取些银钱料理丧事,过后做工顶账即可。

  因这个缘故,普济堂向来不缺人手。

  扩建这两处后,普济堂就不只收异乡孤寡,本地孤苦无依的老者,也可以入普济堂;育婴堂门口,隔三差五就能发现弃婴。

  从去年年初开始,清苑城里就有传言出来,南城老翁,寿尽卧床,医石无效,大夫吩咐儿女预备后事。

  老翁出嫁的女儿为了给老父祈福,往普济堂舍了五十件冬衣,三车炭。结果好心有好报,老翁的病没几日便好了。

  又说西街有个丝绸商人,货仓里失火,将货物都烧了。外头纷纷催债,那商人急得要上吊,这是贵客出现,就是曾住过普济堂的一个老头。

  只因这商人心善,每年都往普济堂捐银捐米……

  传言五花八门,内容却只有一个,“善有善报”。求寿也好,求财也好,只有做了善事,皆有可能。

  于是,普济堂中,米面粮油,就有了来处。不仅供养普济堂,连育婴堂那边的花费也出来了。

  不用说,这些传言,真真假假,就是总督府这边放出的迷雾。

  不是总督府拿不出这个银钱,而是不能成定例。曹颙在还好说,曹颙走了的话,又是什么情景却不好说。

  官宦人家,则受总督府影响颇深。谁都晓得,总督府太夫人礼佛,最是虔诚,逢年过节都要往普济堂、育婴堂两处舍银子。

  寻常百姓,则以“善有善报”,鼓动人心,双管齐下,使得普济堂可以由地方上自给自足。

  没想到,这“善心”像是能感染一般。除了普济堂,终于也有人想起育婴堂。于是,求寿、求财,变成了“求子”,使得不少闺中贵妇,使人往育婴堂送银子。

  清苑城里,风气一变。

  大家见面,不再显摆谁又得了什么古董字画,收了什么如花美人,而是谁做的善事多。

  能有这样的成果,曹颙这个总督,也颇为自得。

  只是他是总督,不能将眼光放在一城之地,除了发展工商业,繁荣地方经济,为国库增加赋税,他还想为普通百姓做点什么。

  于是,雍正四年,曹颙给自己制定的工作计划,就是修路。

  修路,现下派到各州县。

  从京城到清苑的路,从清苑到沧州的路,从清苑到洛阳的路。

  道路畅通后,由交通相干系的产业,还能发挥发

  请收藏:https://m.huhlo.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