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9章 翁婿对话_重生乡村文艺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座山,西边一座山,南面还有座水库,这条河是大凌河的支流,也没个正经名字,我们都叫小河。

  总耕地面积3761亩,这是前几天公社复测的面积。主要作物就是苞米,还有一小部分是高粱,这两天正在忙秋收的事,已经进入了尾声。

  我之所以上农学院去请教,也是临时起意,最近咱们县里被地区选为联产承包的试点,政策放开了咱们的步子就得迈得大一点,不能总守着眼前的小摊子。”

  赵海峰听完何平的介绍,恭维道:“何场长是个有抱负的人。”

  “您就别夸我了,我就是出个点子而已。农业方面的知识我是一窍不通的,这方面还需要您这样的专家指导。”

  何平的谦虚让赵海峰对他更加尊重,别看人家年纪不大,但这份胸襟和担当真是令人佩服。

  何平又和赵海峰探讨起了苜蓿的种植问题,他只知道苜蓿有很多品种,但具体哪种适合韩屯这里还需要赵海峰这种专家来斟酌,但最好是具有一定观赏性的。

  “按照你的想法,最好还是种植紫花苜蓿。紫花苜蓿是豆科多年生牧草,目前是全世界种植面积最大的牧草品种之一,被誉为“牧草之王”。在我国培育的历史也很悠久,在我国的西北、华北等地区都有种植。

  紫花苜蓿喜欢温暖、半干旱到半湿润的气候,抗旱、耐寒性较强、耐盐碱,有很好的土壤改良效果,最适宜在年降水量500~800毫米的地区生长。

  辽南这一片年降水量在700~1100毫米左右,年无霜期150~220天左右,还是比较适合种植紫花苜蓿的。”

  何平见赵海峰心里已经有了规划,高兴的说道:“那可太好了,看来我这个一一窍不通的点子还真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了,这种紫花苜蓿现在可以播种吗?”

  赵海峰摇了摇头,“我理解你的急切,但客观规律要尊重。如果是华北、华东地区,还可以秋播,但我们这里是东北,即便是气候最宜人的辽南地带,冬季的极端气温也可能达到零下三十度,秋播草种成活率太低了,得不偿失。”

  何平闻言有些失望,但随即迅速调整好了心态,本来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能够种植苜蓿已经算是完成了他的目标。

  “其实苜蓿最适合的种植的地方还是我们的辽西一带、蒙内东部,如果能够在那里大规模种植的话,对增加农户的收入是很有帮助的,而且蒙内现在有很多地方都有荒漠化的迹象,地方又不够重视。”

  赵海峰是蒙内人,作为农牧业的学者他自然是希望能够用所学造福家乡的。

  何平安慰道:“赵老师不要气馁,说不定过几年我们的苜蓿就种到蒙内去了。”

  “吹牛杯你是一套一套的。”背后想起的苍老声音把何平和赵海峰吓了一跳。

  “我说你能不能改改你这听墙根儿的毛病。”何平看着老队长挖苦道。

  “放你娘的屁,老子这是正大光明的听。”老队长骂了一句,又把目光转向赵海峰,“这位就是农学院的专家吧?”

  “这位是我们队长韩玉冈。”

  “这位是农学院的赵海峰老师,特意过来帮我们解决牧草种植问题的。”何平给双方介绍道。

  刚才赵海峰跟何平说的话,老队长听了一知半解,握手寒暄后,老队长又问起了种植牧草的可行性。

  请收藏:https://m.huhlo.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