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95章 日记强国_南明:我可以建造奇观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穆斯塔法帕夏掏出了自己的小本子,拿出笔,开始详细的记录下这里每一种商品的价格来。

  盐,八文钱一斤,余姚盐场出产上等的白盐。

  糖,六十六文钱一斤,产自南洋的上好蔗糖,非常甜,非常白这样的糖如果是在欧洲,只有贵族和真正的有钱人才能够享受的起。

  保守一斤起码要好几银元,而且买不到。

  唯一的问题就是,大明的白糖是限购的,每人一个月只能买五斤。

  这让穆斯塔法帕夏疑惑不解,糖不就是一种香料吗?

  当然不,白糖在大明可是战略物资!

  菜刀,应天炼钢厂出产的上等精钢刀,弹一弹声音,绝对是好钢!

  放在奥斯曼帝国,这绝对是用来锻造刀剑的,根本就不可能用来打造成菜刀。

  要让奥斯曼帝国的锻造师看到了,肯定会直呼浪费。

  因为大明钢铁泛滥,菜刀越来越好,让民间的赊刀人生意都难做了。

  据考证,最早的“赊刀人”出现在宋朝,当时叫卜卖,一些商贩卖货时分文不取,但会留下一句谶语,等到谶语实现的那天,再上门来收钱比如说等到米价五文一斤的时候来收钱。

  卜卖大多是一些锅碗盆瓢等生活用品,此后逐渐演化成了售卖刀具,进而有了“赊刀人”的说法。

  很多人会有疑问,商贩们就好好卖东西就得了,干嘛非要赊给陌生人呢?

  万一将来人家不认账,那不就亏了吗?

  其实,这里存在一套逻辑。

  首先,赊刀人所售卖的刀具,由于当下不用出钱,会给人一种占了便宜的心理,刺激购买欲望。

  而且赊刀人立下的谶语,与当下物价或现实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很多人不相信有那么一天,总觉得一定不会出现,抱着占便宜的心态,购买意愿被大大提高,用现代话说,就叫“预期心理”。

  如此操作,一些本来不打算购买的人群,也会鬼使神差的买一把,毕竟很多人只在乎眼前利益,不会考虑太长远,只要觉得当下赚到就够了。

  那么赊刀人这样的做法会亏本吗?

  短期看只出不进亏了,但长期看还是有效益的。

  赊刀人留下的谶语,通常和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一些农产品的价格,本身波动就很大,几年甚至十几年中价格大幅上升或下降的情况,有很大几率会出现。

  再比如对未来社会的描述,只要不发生大的变动,一般都能实现,毕竟社会是向前发展的。

  对于赊刀人来说,这更像是一次长期的投资行为。

  那么,万一别人几年,或者十几年后赖账了,不承认咋办呢?

  这也不用太担心,一般人是不会赖账的,毕竟都是日常生活用品,不是天价的东西。

  如果赖账,让自己的信誉受损不说,心理也会产生阴影,因为赊刀人早已被传得神乎其神,被包装成洞察天机的人,面对一

  请收藏:https://m.huhlo.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