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千六百一十九章 人才_腾飞我的航空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关于人才队伍的问题,中国腾飞方面不是没有努力过,比如资助贫困生就读相关的航空航天专业,再比如与大学定向培养相关学科的毕业生,再比如出资与教育部门共建职业技术学校。

  虽然做了很多努力,可一来中国腾飞的主业不是教育,无法投入过多精力;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航空航天类学科专业性太强,起点太高,很难进行大范围普及。

  用人话来说就是这类学科送上倒下没有形成一个被全社会普遍认同的切入点,从而令学生和家长们投入的精力不多。

  如果能类似工程建筑、金融财会、软件工程这类热门专业,一出校门就会被疯抢,家长和学生们自然会挤破头的往这方面靠。

  可问题是航空、航天类的就业面儿太窄,除了那几个航空航天类的科研院所和大型国企外,就只有中国腾飞了,除此之外就在没有符合本专业的地方。

  而这其中中国腾飞的待遇最好,相应的进入难度也最大,剩下的几家无论是基础工资还是相关福利都很平常,甚至个别单位的待遇还比不上发廊里给人剪头发的托尼老师。

  想想一位寒窗苦读十几二十年的专业人才,出来后薪水还闭上一个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念完的剃头匠,是谁心里能平衡?

  当然是唯恐避之不及了。

  而形成这个原因的根本不是中国腾飞等国内企业不努力,而是因为国内整体高端制造领域的整体产业突破尚未完成。

  换句话说,能生产高利润、高附加值的生产厂商太少,光靠一个中国腾飞,就算使出吃奶的劲儿能吸收多少人才?撑死一、两万顶天儿了。

  而想要整个产业冲上去,相关人才最起码也得百万计才够用,这样在普遍的创新下,各企业的水平才能上几个大台阶,不然就只能苟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疯狂的内耗。

  就比如日本和南韩,看着GDP总数不少,但民众普遍活得特别累,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顶级高端产品他们碰不到,卡在哪里上不去也下不来,没办法就只能守着那几个别人施舍过来的产业,变着法的内卷。

  与之相反,商业航天之所以能在美国方兴未艾,并不是马斯克、贝佐斯人格魅力有多大,也不是美国这方面的硬件儿有多强,最最关键的还是他们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足够多,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良性循环。

  在这方面即便是ZTM-NB太空探索公司都难以望其项背,因为迄今为止,很多关键岗位依然空缺,因为根本就找不到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

  当然了庄建业可以不讲武德去其他单位高薪挖人,但那样一来不少重点型号可能就要趴窝,没办法,实在是这样的人才已经稀缺到一个萝卜一个坑,到了动弹一下,就会让国之重器受损的地步

  请收藏:https://m.huhlo.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